解释
![]() |
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辩论中,一方曲解或夸大对手的观点,创造出一个容易被攻击的「虚假论点」(即「稻草人」),然后去驳倒这个虚假论点,以此来制造自己已经击败对手的假象。 |
---|
实际应用案例
背景:
在某些国家,人们集合要求执政党提升国民福利,要求提升工资水平或者表达基诉求时,在一些国家的执政党看来就像是在喊“执政党下台!”
—————–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核心现象解析
该现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诉求的误读与升级”。民众最初的诉求可能是关于具体的民生问题,例如:
- 国民福祉的改善: 更好的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社会福利。
- 工资的提高: 应对通货膨胀、生活成本上升。
- 基本需求的表达: 住房、就业等。
然而,执政党将这些诉求解读为更具颠覆性的政治要求,即“退党”或“政权更迭”。这种解读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 政治敏感性: 执政党可能对任何形式的民众集会和抗议都极为敏感,特别是当抗议规模较大时。他们可能会认为,即使最初的诉求是经济性的,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也可能迅速演变为对政权的直接挑战。
- 权力合法性: 一些执政党可能将自身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深度绑定。因此,任何对其政策的批评,无论多么温和,都可能被视为对其执政合法性的威胁。
- 舆论控制与宣传: 执政党可能会故意将民生诉求夸大或歪曲为政治颠覆,以便为镇压或限制抗议活动提供合法借口。这是一种常见的政治策略,旨在通过制造“外部威胁”或“敌对势力”的叙事来巩固内部团结并转移公众注意力。
- 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如果政府和民众之间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或者政府长期忽视民众的诉求,那么民众最终可能会采取街头抗议等更激烈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抗议本身就具有了超越其具体诉求的政治意味。
历史与理论视角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一些政治理论和历史事件相呼应。
- 社会契约论: 卢梭等思想家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当政府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时,这种契约就可能被打破。民众的抗议可以被看作是对政府履行其社会契约义务的提醒或要求。
- 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 在一些国家,执政党可能代表了特定的精英阶层,而民众的诉求则被贴上“民粹主义”的标签。精英主义者可能会将民众的抗议视为非理性的、受煽动的行为,而不是对自身政策失败的合理回应。
- 颜色革命叙事: 某些国家会利用“颜色革命”的叙事来解释或压制国内的抗议活动,声称其背后有外部势力支持,目的是推翻现有政权。这种叙事模糊了民生诉求与政治阴谋之间的界限。
总而言之,你所描述的现象揭示了在某些政治环境中,民众的民生诉求是如何被政治化,并被执政党重新定义为对其权力根基的挑战。这种解读方式往往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客观判断,而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和控制社会舆论的需要。
描述的确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将异议与政权威胁混为一谈。
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那些实行威权或半威权治理结构的国家,任何形式的公众抗议或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往往不被解读为公民关切的合法表达,而是被解读为对执政党权威的直接挑战。这种心态导致当局以怀疑、压制甚至武力来回应,而不是对话或政策改革。
原因如下:
1. 缺乏制度化的反馈渠道
在健康的民主国家,公民可以通过选举、独立媒体、工会、公民社会和立法机构表达不满。但在这些机构薄弱或被执政党控制的体制中,街头抗议可能是公众表达意见的少数途径之一。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和平地要求提高工资或改善医疗保健,也可能被视为危险,因为它们绕过了国家控制的渠道。
2. 将批评等同于不忠诚
在某些政治文化中,尤其是在执政党将自己等同于国家(“党就是国家”)的情况下,任何批评都会被视为不爱国或颠覆性的。因此,当工人抗议低工资时,国家可能会声称他们受到“外国势力煽动”或被指控“破坏稳定”——这是一种抹黑合法诉求的方式。
3. 害怕动员
政府,尤其是那些有过动乱或革命历史的政府,通常对群众集会高度敏感。一场关于面包价格的抗议活动很容易让领导人想起过去因类似的经济不满而引发的起义(例如“阿拉伯之春”)。因此,他们可能会先发制人地将任何抗议活动贴上“颜色革命”或政变企图的标签,即使这些诉求规模不大,而且本质上是经济方面的。
4. 叙事控制
执政党将和平抗议描绘成生存威胁,以此为镇压措施(宵禁、断网、逮捕)辩护,称其“维护国家稳定”。这种叙事有助于控制公众认知,并抑制进一步的动员。
现实世界案例:
- 在白俄罗斯,针对选举结果和生活条件的抗议活动被指控为“外国代理人”试图推翻政府。
- 在伊朗,针对燃油价格或通货膨胀的经济抗议被贴上由外国敌人策划的“骚乱”的标签。
讽刺之处:
通常情况下,执政党越是将公众诉求视为威胁,公民就越容易疏远。这可能会造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压制合法诉求 → 侵蚀信任 → 加剧挫败感 → 激起更广泛的反对 → 真正的威胁浮现。
更健康的替代方案:
在更开放的体系中,政府会将抗议视为预警信号和改进的机会。例如:
- 提高工资以应对罢工。
- 在公众抗议后扩大社会项目。
- 与抗议领袖进行对话。
这可以建立合法性和信任,降低激进化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当执政党将“我们想要更好的工资”解读为“我们想要你下台”时,这不仅揭示了政治上的不安全感,也揭示了社会契约的破裂。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稳定治理的基础。
用法总结
当你想要从他人那里撷取一定的利益比关切还不想负责的时候(前提是对方拥有较为强健的责任感),你就可以夸大别人的劣势,不谈他给你带来的好处或任何你从他那里得到的东西。此时你只需要抛开对你不利的条件,直接给对面扣帽子,强加因果关系。
### 如何有效运用稻草人谬误
要「制造」一个稻草人,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简化(Simplification)
将对方的复杂论点简化成一个极其简单、容易被攻击的版本。
- 原始论点: 「我们应该实施更严格的枪枝管制,以减少枪枝暴力。」
- 简化后的稻草人: 「他想完全禁止所有公民拥有枪枝。」
方法二:夸大(Exaggeration)
将对方的论点夸大到一个不切实际的程度。
- 原始论点: 「为了环保,我们应该多使用公共交通。」
- 夸大后的稻草人: 「他是在说我们必须放弃所有私人汽车,回到步行时代。」
方法三:断章取义(Quote out of Context)
从对方的发言中挑选出单独一句话或部分,忽略其上下文,并赋予其新的、通常是更极端的含义。
- 原始论点: 「这个新政策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我们需要谨慎评估。」
- 断章取义后的稻草人: 「他自己都承认新政策充满副作用,所以根本不可行。」
方法四:虚构(Fabrication)
直接编造一个对手从未提出过的论点,然后对其进行攻击。这是最恶劣、最不诚实的一种方式。
- 原始论点: 「(无任何发言)」(对方没有表达任何关于此事的观点)
- 虚构的稻草人: 「你认为我们应该支持这个不受欢迎的政策,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
总结
总之,稻草人谬误的本质是攻击一个虚假的敌人。当你在辩论中发现有人没有直接回应你的真实观点,而是转向攻击一个被歪曲的版本时,你就可以明确指出:「你正在攻击一个我从未提出过的论点,这是稻草人谬误。」这有助于将讨论拉回正轨。
实际上无感知进行虚构且攻击你的人根本不会管什么稻草人不稻草人的,此局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