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er.webp 「诉诸人身」,也称为人身攻击,是一种在辩论中攻击对方个人,而非其论点本身的逻辑谬误。它的核心是试图通过贬低对方的品格、动机、背景或能力来否定其主张的可信度。

案例:

你有一个同事经常帮你解决遇到的困难,平时还经常带你学习或者参与一些活动。假如此时你有了更好的选择或者更有潜力的工具人,你就可以直接说:你做的这些是你该做的,没有你别人也能帮我做,我自己也能做好,别人比你做得更好。我让你帮我做是我看的起你,还有一些东西没有你我能做的更好,没有你我早就学会了,我不需要你的帮助,那都是你自愿的。


这种说法,核心上属于人身攻击谬误(Ad Hominem Fallacy)的一种变体,但它更精准地体现了诉诸动机的诡辩(Poisoning the Well)

分析与判断

这个例子不是典型的诡辩,它更像是一系列旨在攻击对方人格、贬低其贡献的话语。这些话语的核心目的,是**否定对方的价值和动机,从而为自己的背信行为进行开脱。 **

具体来说,这些话语包含了以下几个诡辩论的元素:

  1. 诉诸动机(Poisoning the Well):这是最主要的诡辩手法。
  • 这是一种预先阻止对方论证的诡计。在对方开始说话之前,就通过提出对其动机或品格的负面指控,来贬低其可信度。
  • 在这个例子里,说话者贬低了同事所有善意的行为,将其重新定义为「你该做的」、「你自愿的」,甚至是为了「讨好」自己而做的。这是在预设对方行为动机不纯,从而否定对方帮助自己的价值。
  1. 人身攻击(Ad Hominem):这是一种直接攻击对方个人,而非针对其论点的谬误。
  • 虽然你没有直接攻击同事的品格,但你攻击了其行为的价值和背后的动机。这是一种更隐晦的、针对人格和行为的攻击,旨在让对方感到自己的付出毫无意义,从而否定其全部贡献。
  1. 单方面归因与否定:说话者将自己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自己,并声称如果没有对方,自己会做得更好。
  • 「我自己也能做好」、「没有你我能做得更好」、「没有你我早就学会了」。这些说法都是一种强行否定对方贡献的独断论,且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无视了协作的价值,将一切成果都归于个人,是逻辑上的自负。

结论

虽然这段话没有一个严谨的论证结构,无法被归为某个单一的、教科书式的谬误,但它在修辞上非常具有攻击性和恶意。其核心是一种道德上的诡辩,即通过恶意解读他人的善行和动机,来为自己的不义之举寻找心理上的合理性。它利用了「诉诸动机」「人身攻击」的技巧,将原本的感激关系转变为一种被施加恩惠的「负担」,并将对方的付出扭曲为一种「你自愿的」行为,从而巧妙地规避了任何道德责任。


用法总结

「人身攻击式」诡辩术(Argumentum ad hominem),也称为诉诸人身,是一种在辩论中攻击对方个人,而非其论点本身的逻辑谬误。它的核心是试图通过贬低对方的品格动机背景能力否定其主张的可信度


人身攻击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诉诸人身是一种转移话题的策略。辩论者不针对对方的论点提出反驳,而是攻击提出论点的人。其逻辑结构大致为:

  1. **A提出了论点 X。 **
  2. **B对A的品格、背景或动机进行攻击。 **
  3. **因此,论点 X 是错误的。 **

显然,A的个人特征与其论点的对错并无逻辑关联。

分类

诉诸人身谬误有多种形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 人身侮辱(Abusive Ad Hominem):直接对对方进行侮辱或谩骂,贬低其人格。
  • 例子: 「你不过是个学历低下的无知之辈,你的观点根本不值得一听。」
  • 处境人身攻击(Circumstantial Ad Hominem):攻击对方的特殊处境或动机,暗示其观点是出于个人利益或偏见,而非基于事实。
  • 例子: 「你当然会支持这个政策,因为你家里就是做这个生意的,你只是想赚钱罢了。」
  • 因人废言(Tu Quoque):也称「你也一样」谬误。指出对方的行为与其论点相矛盾,以此来否定其论点。
  • 例子: 「你说抽烟有害健康,但你自己也抽烟,所以你说的根本不对。」
  • 诉诸动机(Poisoning the Well):在讨论开始前就预先攻击对方的品格或动机,使听众对其产生偏见,无论其后提出什么论点都会被质疑。
  • 例子: 「别听他说什么,他就是个惯于说谎的人,他的话一个字都不能信。」

实际案例

案例一:职场会议

  • 情境: 一名年轻的产品经理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市场推广方案。

    人身攻击方式

  • 直接攻击: 「这个新来的年轻人懂什么?他连业绩目标都没完成过,他的方案能有什么用?」

  • 处境攻击: 「你之所以提出这个方案,不过是为了表现自己,好赶快升职罢了。」

    **论点的正确性与产品经理的经验或动机无关。 **

案例二:政治辩论

  • 情境: 一位政治家提出了一个税收改革方案,旨在减轻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 人身攻击

  • 直接攻击: 「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在任期间丑闻缠身,他的任何提议都不可信。」

  • 处境攻击: 「他当然会这么说,因为他自己是个富豪,他只是想让自己的公司少交税罢了。」

  • 因人废言: 「他嘴上说关心低收入家庭,但他自己却开着豪华轿车,他的行为与他的言论完全不符。」

    **税改方案的好坏应取决于其经济影响和社会公平性,而非政治家的个人品行。 **

案例三:网路论战

  • 情境: 两位网友在论坛上讨论某部电影的优劣。

  • 人身攻击

  • 直接攻击: 「你这种没品味的人,当然看不懂这部电影。」

  • 处境攻击: 「你就是个没钱看电影的学生,当然会觉得盗版是对的。」

    **对电影的评价应基于其艺术性、故事情节和制作水准,而不是评论者的个人喜好或经济状况。 **


如何进行人身攻击式诡辩(非道德性指导)

  1. 寻找对方的弱点或背景:在辩论中,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个人弱点、过去的错误、职业、学历、甚至性别、年龄等特征上。
  2. 将弱点与其论点挂钩:将你找到的弱点与其论点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联系。例如,如果对方是一名律师,就暗示他的论点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
  3. 用贬低性的语言攻击:使用带有负面情绪的词语来描述对方或其观点,如「幼稚」、「自私」、「虚伪」、「无知」等。
  4. 忽视核心论点:在攻击对方的同时,完全避开对其论点进行逻辑上的反驳。你的目标是让听众认为这个人是不可信的,从而不需要去审视其观点。

总结来说,人身攻击的本质是「杀人不诛心」,攻击提出论点的人,而非论点本身。 在使用之前请不要做任何思想斗争,犹豫就会错失良机!!! 务必抛弃道德包袱(当然,你要是没有道德也不就需要进修了😁🤣)